193711月中旬到19392月底,中共晋绥边特委连续开办党校学习班,一批又一批对党员干部进行轮训,其效果和作用十分显著,特委开办的几期党校学习班,我以学员和工作人员的身份基本参加了。一些情况至今还记忆犹新。 

  

  1937年“芦沟桥事变”,9月上中旬,侵华日军就相继占领大同、怀仁、山阴、左云、右玉等城镇,国民党军和山西的晋军丢盔弃甲蜂拥而逃,阎锡山在各县的政权亦土崩瓦解。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央北方局和山西省工委向雁北地区派来党的一批干部,这批干部在到达平鲁城之前后,又汇合了在抗战前夕我党以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的名义,派到各县的一批特派员(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当时他们面对日军即将侵占平鲁、朔县两县城的形势,着重抓了两件事:一是北上抗日救亡宣传,增强广大群众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信念;二是有关在敌后开展游击战的部署,这个时候我干部的活动范围还仅仅局限在平朔山区一带。 

  

  9月底10月初,我党领导的八路军一二〇师宋时轮支队北上到雁北,收复平鲁城、井坪镇,并深入山阴岱岳镇附近、朔县马邑堡一带,多次袭击了日军,接着我警备六团、三五八旅七一六团和蔡玖骑兵营等部队,又挺进到雁北,收复了右玉县,组织了雁门关伏击战。八路军在雁北的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不仅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人民抗战的胜利信心,更主要的是为开展敌后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不久,“神朔抗日救国会”“平鲁战地动员委员会”等半政权性质的县级组织机构相继成立。此时,平朔西山、洪涛山区、大左山区、右玉西山及左右凉山区的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在我八路军主力部队的军事进攻下,抗日局面打开了,随之带来干部的严重缺乏,特别是县区的领导骨干更缺乏。当时,虽然已有一大批青年和小知识分子投身到抗日斗争行列。并有不少人加入了党的组织。由于根据地的迅速扩大,县委、区委委组织亦相继建立,党内干部远远不够用。有的县、区干部配备的比较好,也只有三至五人,还未能形成委员会;有的县、区的主要领导,则由部队中的骨干暂时供职,还有一些行政区,虽然有名称但尚无干部,仍是一个空架子。如何尽快解决干部不足问题,是关系到扩大巩固抗日根据地,充分发挥我党在抗日斗争中的核心领导力量的一个战略的问题。为此,中共晋绥边工委(即晋绥边特委前身),在组织平鲁、右玉等县抓紧培训干部的同时,决定开办地区级党校学习班,对有文化,有培养前途的一批党员,下决心进行轮训。 

  

  中共晋绥边特委,开办党校学习班,先后共举办了六期,参加学习的党员均由各县选拔推荐。第一期于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中旬在偏关城开学,参加学习的党员有党洪恩、黑耀华、白涛(女、又名白玉连)、王涛(女又名王玉连)等三十多人,党校负责人是李林枝同志;第二期在平鲁城,于19382月开学班主任是李林枝同志,510日结业,平鲁的周业同志被分配到晋绥边特委搞宣传工作;第三期于1938618日在右玉县南山的榆岭村(现属山阴县)开学。毕业于右玉县的王屏村,参加学习的党员有吴秉一、王文、武云英(女)、刘之等三十四人,党校负责人苏恒同志(又名麻胡);第四期于1938108日在凉县的二墩村开学,毕业于右玉南山的后石门村。参加学习的学员有康月娥(女,现名肖康),刘仙云(女,现名刘震)、张逊、张骤等二十八人,党校负责人苏恒;第五期于19381126日在右玉南山后石门村开学,中途移住到北祖村,毕业时在王老沟村,参加学习的党员有王亦文、任平、贾建义、李星、贺三女等36人,党校负责人仍是苏恒同志;第六期于19392月底在王老沟村开学,参加学习的党员有张桂兰(女)、陈财(又名陈戈平)、王嘉绪等三十人,党校负责人还是苏恒同志,以上各期均有地方部队输送来的排连级干部。 

  

  晋绥边特委举办的这六期党校学习班,每期学习时间约两到三个月,学习的主要内容有:新党员训练大纲和党员须知,党的建设和支部工作知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国革命近代史学,论游击战争战略战术问题,党如何去做群众工作,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等。学习方式,集中一起听大课。编成小组进行讨论,一个专题一个专题的进行学习。担负给学员讲课的同志,一是特委的领导,二是老红军,三是已入党多年的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群众工作”“统战工作”等课,主要由赵仲池(特委书记)、郑林(特委组织部长)、田仲(特委宣传科长)主讲。“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国革命近代史”等课,主要由李林、苏恒同志主讲。军事课主要由王保(特委军事部长)、胡一新(特委宣传部长后任六支队政委)、李登瀛等同志主讲。为帮助学员加深理解。每期学习都要抽调一些同志,深入各个小组给予具体辅导。因此,每一期的学习时间尽管不长,但均收到了预想的效果,好多学员学习后反映,在认识上有如下四方面提高:一是对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明白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真理,初步确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念;二是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是唯一能够代表全国人民利益的政党,打败日本侵略者的重担,已历史地落到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三是懂得了抗战的巨大潜力存在于民众之中,只有放手地发动组织群众,结成广泛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才能把盘距在中国领土的日寇赶走;四是比较系统地了解了党的基本知识和共产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增强了组织性、纪律性。 

  

  晋绥边特委通过举办这一系列党校学习班,见到的成效是: 

  

  (一)干部数量成倍增加。抗战初期,晋绥雁北地区虽然系重点地区,但上级党委尽最大努力,只派来干部三、四十名,且全部属外地同志。而到1940年,全地区干部则猛增到二百七十多名,增加近七倍。其中本地干部占总数的70%多。这样,不仅初步解决了干部的严重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使我党在这一地区真正扎下了根,并成为名副其实的领导力量。 

  

  (二)干部素质提高了。在我党我军抗日宣传和军事行动影响下,原来虽有一大批中小知识分子和青年加入了党的组织,投身到了抗日的行列,但绝大多数是属于被抗日的浪潮卷进革命队伍里的,他们具有单纯打日寇朴素感情的一面,而对抗日中如何实施我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却缺乏应有的认识。在工作中还挑不起主要领导的重担。经过学习培训,多数同志随着思想认识方面的飞跃,在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很快成为县、区级领导班子中的骨干,如党洪恩、黑耀华、白涛(女)等,原是平鲁县男高、女高的学生,入党参加工作时,年龄还不到二十岁,参加特委在偏关城办的党校学习班学习后,分别被分配到特委机关、清平县和大左地区担任了要职,胜利完成了党赋予其的历史重任。 

  

  (三)开创了抗日工作的新局面。对党员干部的大批培训,既解决了县区党委领导班子的配备问题,又解决了各群众团体对干部的需要。同时还为开辟新区提供了一部分干部,这一大批本地干部的成长使党在各方面的活动与斗争,如群众运动、游击战争、统一战线等,更积极主动和广泛深入了,初步实现了党在各项抗日工作中的核心作用。正因为如此,从1938年初到1939年底,晋绥边地区的抗日运动便出现了令人鼓舞的新局面,多数县的县委、区委的抗日群众团体相继建立,基层党支部成批诞生,广大青年纷纷报名参加八路军和游击队,群众性的抗日活动遍布全区各地,在这一时期,尽管阎锡山顽固势力搞了一系列反共投日的罪恶活动,但由于我党在这一地区有了较雄厚的干部队伍和坚韧的群众基础,我们摧垮了顽固势力,普遍建立了抗日民主新政权,而且为夺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据任平回忆整理198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