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北雄城,塞外天险”之称的历史古郡——平鲁区。 这里,雄关漫道,历史悠远,文脉绵长;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历史长河的流淌,给这里留下了令人惊叹的文化底蕴;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融,孕育出这里开放包容的独特性格;骁勇善战、金戈铁马的辉煌历史,铸就了这里敢为人先、开拓奋进的时代精神。朔北雄城 塞外天险 夏商时期,山西省北部的忻朔一带是戎狄与匈奴居住生活的地方,在封建王朝建立以后,这里才慢慢成为中原领土,不过依然处于中原的边境地带,是我国古代本土与匈奴交战频繁的地方。在朔州市有一个区,它的名字中就包含着浓厚的抗战精神,这个地区就是平鲁区。 平鲁区隶属于山西省朔州市,地处晋西北内外长城之间,位于山西省北部边陲。历史上的平鲁区,是封建统治者北拒匈奴、维护统治的关键地方,所以在此设有许多的碉堡关隘,它们与这里的自然风光浑然天成,显得特别苍茫与雄壮,有“朔北雄城,塞外天险”之称。 关于平鲁区的命名,也与胡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明嘉靖年间,朝廷在此设平虏卫,以此来平定胡虏,但是清朝时,由于满人入主中原,讨厌“虏”这个称号,于是改为“平鲁”。 平鲁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县城,早在旧新石器交替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了。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一举攻破林胡、楼烦之后,平鲁正式归为中原领土。边塞风光 神驰向往 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这里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其中主要以碉堡与关隘为主。比如,败虎堡、将军会堡、大河堡等地,最出名的是大河堡。前些年,这里因电影《驴得水》而火遍大江南北,这里青草悠悠、北风阵阵,一片优美的边塞风光,令人神驰向往。 大河堡原名“大水口堡”,建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堡墙砖包,“周一里六分七步,高三丈五尺”。大河堡居山坡之上,四面黄土夯筑残墙尚存,砖石几乎被拆光,已无人居住。今尚存一方庙碑,仅可辨认出“平鲁路”“大水口堡”等字。还有一块石匾,阴刻楷书“汤永固”三个大字。 败虎堡是明长城大同镇的重要关堡,原名“败胡堡”。据《三云筹俎考》载,堡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土筑,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砖包。堡城“周一里零一百八十步,高三丈六尺。分守长城八里三分,边墩十五座,火路墩四座”。此堡地当极冲,防守极难。城堡今包砖已被拆走,仅存夯土残墙。 将军会堡初称“白草坪堡”。堡城全部为石砌,大部分已被拆毁。城北门石砌瓮域存,瓮城门向西开,为砖券拱门洞,门额上嵌有石匾,阴刻楷书“安攘门”三个字。门北侧城墙上距地约五米处赤嵌有一块已风化的石碑。凤凰古城 山岳雄奇 凤凰古城又名 “凤凰城”,距今已有530多年的历史。相传选址修筑城垣时,在北固山顶落下一只美丽的凤凰,欲作蓄势待飞之势。人们视为吉祥之兆,故称之为“凤凰城”。平鲁区北固山景区就位于这美丽的凤凰城西北部。 北固山海拔为1596米,占地面积2100多亩,是当初修筑古城的军事依托。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古城由明朝中叶的卫所转变为清代的县治所在,北固山的作用也在不断改变,成为明清两代传统神道文化建筑的聚集区。 为实现经济的跨越转型,从2008年开始,平鲁区依托凤凰古城,重点开发了北固山景区,目前景区占地面积2.43公顷,并于2014年通过国家3A级景区验收。这里与湘西的凤凰古城不同,因北固山的突兀挺拔,为古城增添了雄奇壮观的山岳风采。山上阁楼高耸,殿宇宏阔。钟楼、鼓楼、千佛洞、财神庙、祈雨台、聚仙岩、凤凰阁等景点层递步列,气势磅礴,融儒、佛、道三教为一体,凸显了浓郁的边塞文化特色,也自古为“平鲁古八景”之首。凤凰古城承明堡古韵、揽固山风情,是游客游览平鲁的必去之地。自然村落 一尘不染 平鲁区还有一处原始的不染尘埃的原生态自然村落,叫“掌柜窑村”。一个听起来有些滑稽的名字,它可是古丝绸之路和走西口的必经之地。这里的环境十分优美,没有工矿的污染,在此驻足观赏古长城,别有一番韵味。而且这里每年都是芳草青青、宜林宜木,被誉为“塞上绿洲”。常常有游人在这里浏览古长城、古战场,并赞誉“掌柜窑是个神奇美妙的地方”。 掌柜窑地处丘陵带,平均海拔1200米以上。夏季凉风习习,冬天雪花飞舞,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凉爽宜人的气候,是游客度假的上上之选。近几年来,当地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使掌柜窑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实质性改善,村庄道路基本硬化,“五个全覆盖”使村容村貌得到了全面整治。日出时,红霞满天,云雾滚动,婆娑树影,身临其境,如入世外桃源;日落时,山村、树林,如同披着金黄的纱巾,乡村面貌如诗如画。每逢冬春初,山峰、树木、明长城、房舍点缀在白茫茫的雪海中,构成了独特的雪中奇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