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平鲁区高石庄乡周家庄村,位于平鲁北部山区,全村142户385人,常驻42户107人,在村常驻贫困人口40户105人,现有耕地4195.5亩。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不断深入,该村的畜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了靠养殖脱贫增收,带动了周家庄整村经济的发展,彻底改变了过去的贫困面貌。到2019年10月,全村共有养殖大户22家(包括贫困户19户),其中养牛18户,养羊4户;共计养牛400多头、羊1100多只、生猪19头,增收率同比往年上升50%。

历史上的周家庄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地方,靠天吃饭的周家庄一代又一代人一直挣扎在贫困线下,直到2015年区纪检委扶贫工作队进驻之后,经过乡党委政府、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积极协同努力和多方协商沟通,筹资100多万元,打了一眼深290多米的机井,为全村40多户村民铺设自来水,从根本上解决了周家庄人畜吃水问题,迈出了脱贫攻坚最为关键的一步。

周家庄远离工业发达地区,生态环境良好,牛羊肉是纯绿色产品,会受到消费者欢迎,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周家庄周边村庄多已搬迁,大量闲置土地形成的天然草坡,为养殖提供了用之不竭的优质牧草;所以,果断决定以发展畜牧养殖为龙头,以扶持贫困户率先养殖为重点,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彻底改变周家庄的贫困面貌。2016年,区纪检委扶贫工作队筹资60万元,为该村购买绵羊600只,给贫困户每人发放2只,其他村民每人1只,为全体村民通过养殖增收开了一个好头,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周家庄的牛羊养殖已经渐成规模,涌现出多个养殖大户,为了稳定发展养殖业,驻村工作队积极鼓励村民通过保险来规避市场风险,为周家庄的养殖业筑起一道牢固的防火墙。

张利,一个本分且勤劳的农民,但是,2014年女儿的大病和二个孩子上学所产生的巨额费用使他很快就陷入贫困

之中不能自拔。是养殖让他迈出了脱贫增收的步子。几年下来 ,他从最初仅仅养殖10多只羊的小打小闹发展到了2019年的300多只。2019年,他的家庭收入以养殖业为主,人均达到了15800余元。

土占义,当年的贫困户,如今的养牛专业户。因为妻子生病,短短时间内,他就总共欠外债150000元之多村两委的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为他开启了养殖增收的致富门。他的牛从最初的10多头发展到了如今的50多头。现在,他不仅靠养殖还清了巨额外债,还有了存款。2019年,以养牛收入为主,他家人均收入实现20000元, 

如今,周家庄的土占生养羊300多只,张旭养羊200多只,土文奎养羊140多只,土长生养牛17头……周家庄人正借着党的精准扶贫政策的东风,靠着自身的自强不息,在乡村两级的直接领导下,在驻村工作队的具体帮扶下,靠养殖走出了一条幸福路。

周家庄村的成功带给我们的启示:

1、因地制宜,才能发展生产。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创新思路方法,加大扶持力度,善于因地制宜,注重精准发力,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能动作用。”我们只有根据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等客观条件,有的放矢地发展生产,才能取得更为明显的收效。周家庄正是较好地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优势,一改光靠传统农业维持生计的老路,适时发展养殖业而取得了良好收益,实现了脱贫增收。

2、积极扶持,才能摆脱贫困。要使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光靠他们自身的努力,许多时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各级党委政府、村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深入到群众中去,具体倾听他们的诉求,及时了解他们存在的困难,实施积极的帮扶策略,为他们摆脱贫困出谋划策,提供必要的经济帮扶,比如利用金融小额贷款来发展生产就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周家庄为贫困户和村民发放绵羊等,先“输血”后“造血”,形成良性发展的产业链,取得了成功。

3、找准门路,才能找到出路。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村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要具备敏锐的目光,能够找准门路,熟悉市场,及时抓住契机,发展生产,这样才能争取主动,做出成效。周家庄发展的门路正在于市场的大量需求、周边村庄搬迁腾出的发展空间和现成的优质饲养环境,还有政策的倾斜等。正是因为他们充分利用了这些资源,才有了周家庄靠发展养殖产业脱贫增收的今天。同时,也为全区的精准脱贫工作提供了很好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