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鲁区凤凰城镇六百户村脱贫案例
 
    六百户村位于平鲁区北部21公里处,全村耕地90%为山坡地。多年来,村民们依靠传统的原始耕作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守着大片的土地却过着贫穷的生活,近年来由于地质变化导致机井水位日趋下降,吃水困难,年轻人大量外流,让这座村庄更披上了一种绝望的贫穷。2014年,全村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43户107人,年人均收入不足2500元,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贫困发生率26% 。在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通过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开展环境整治,到2017年底全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年人均收入达到5286元,村集体收入超过3万元,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强化党建聚民心  政策落地惠民生
    2014年以前,村党员队伍年龄严重老化,村两委班子表率作用差,问题堆积,党员争先创优意识不强,工作放任自流,对政策把握不准、贯彻不到位,村民对党支部的信任度低。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状况,真正让村党支部肩负起脱贫攻坚责任,凤凰城镇党委、政府吸引村内大学生刘馨“回流”,返乡创业,从支部副书记做起,在换届选举时被选为支部书记。刘馨带领支部一班人从狠抓工作作风转变入手,凝心聚气,要求每名党员与5户贫困户结对,听取意见,根据每户致贫原因制定帮扶措施,唤醒村民奋发图强的意识。贫困户张林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因妻子患有精神疾病、两个儿子在上大学,生活的重压让张林失去了战胜贫困的斗志。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村内、乡镇、驻村工作队及时对接,为张林争取扶贫资金1.5万元为其购置农用四轮车,有了农作耕具,张林共耕种180亩杂粮及薯类,一年内家庭的人均收入均大于3600元。村民重新建立起了与支部一班人脱贫致富、建设美丽家乡的信心,全村形成带动和主动同步发展的新格局。
产业创新谋发展  小康路上奔波忙
    六百户村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靠天吃饭,村民广种薄收。为增强农民的致富能力,村两委与扶贫工作队在研究后决定从引进新品种入手,提升马铃薯、大豆等特色农作物基地种植水平,打造优质马铃薯和优质大豆种植基地,采取“村集体+公司+贫困户”的模式,带领全体村民增收。2017年,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为村民免费发放350亩无公害、绿色马铃薯种子、发放100亩绿芯大豆试验田种子,以往亩产1500斤/亩左右的土豆,今年亩产达到了3000斤/亩,全村土豆产量达160多吨。年底签约公司全部回收,且单价均高于市场价格,仅马铃薯种植一项,户均增收1920元。为了进一步拓宽农民致富路径,村两委组织村民代表赴山东平邑实地考察,了解到金银花具有较高药用及观赏价值,种植条件符合村内地域环境,亩产收益高,收益期长,采摘模式完全符合村内现有劳力水平,采摘时间与农忙时间相互交错的特点,经过认真调研,2018年开始小规模实验种植金银花,经抗寒、抗旱锻炼后,采取“村集体+公司+脱贫户”的模式规模化种植,形成又一个长效的增收渠道。规模种植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增加了社会效益,大规模连片种植马铃薯、大豆,把六百户村衬托的分外美丽,再加上村内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大榆树,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驻足照相留念,从而带动了农业观光旅游,使村民不出村就能销售绿色农产品,脱贫户经营的农家乐由于价格实惠,且饭菜极具本地特色,很受游客欢迎,大大提升了脱贫成效。
村貌整治家乡美  大爷大妈笑开怀
    为提高生活水平,改善旅游环境,2017年六百户村从村容村貌整治入手,进行庭院整治工程,投入资金83万进行村容村貌整治;政府及村集体共同投资约130万元提质重修进村硬化路3.24公里、清运陈年垃圾约20吨;从水利局申请约20万元为村内常住户新建20方规格蓄水池28个,这些举措,使全村人的精神面貌、村的环境容貌达到双改善。同时中共朔州市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朔州市园林局一起对村内进行绿化,植树132棵,村里的大妈大爷见人就夸,“我们村现在比城市的环境还要好,现在外出的部分年轻人也回来了,我们有接班人了,村庄更有希望了。”
    现在的六百户村窑美、家净、产业新、必将开启新时代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