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平鲁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平鲁区统计局
2023年3月28日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我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实施“六稳”“六保”工作,全区经济总体稳定运行,增速保持在了合理区间,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为建设“一区两城”,写好“两本答卷”,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为361.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7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71.4亿元,下降0.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4.7亿元,增长1%。三次产业占比为1.58%、75%、23.42%,与去年同期相比,一产下降了0.31个百分点,二产提高了3.57个百分点,三产下降了3.2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07、-0.1、0.32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4.79%、-34.96%、110.17%。
图1 2018-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
全区现价人均GDP为245703元,增长11.7%;不变价人均GDP为180840元,增长0.07%。
图2 2018-2022年全区人均现价GDP
图3 2018-2022年全区人均不变价GDP
图4 2018-2022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比
年末全区户籍人口226083人,比上年末增加235人。出生1833人,出生率为8.11‰;死亡522人,死亡率为2.3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常住人口147269人,比上年减少2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4819人,城镇化率为57.59%。全年出生人口982人,出生率为6.67‰;死亡人口849人,死亡率为5.7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1‰。
表1 2022年年末户籍人口数及其构成
指 标 |
年末数(人) |
比重(%) |
|
全区人口 |
226083 |
100 | |
其中:城镇 |
46220 |
20.44 | |
乡村 |
179863 |
79.56 | |
其中:男性 |
114825 |
50.79 | |
女性 |
111258 |
49.21 | |
其中:0-17周岁 |
46958 |
20.77 | |
18-34周岁 |
63530 |
28.1 | |
35-59周岁 |
74976 |
33.16 | |
60-100岁 |
40619 |
17.97 |
图5 2018-2022年本区城镇化率
全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3186人,比上年减少 68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602人,比上年末少777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9%,比上年末增加了0.46个百分点。
图6 2018-2022年全区新增就业人员及增速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未公布县区数据,沿用全市数据)。
恩格尔系数城市为29.6%,农村33.3%。(食品消费未剔除烟酒)
图7 2022年全市月度居民消费价格
二、农业
2022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30631.03亩,增长 0.11%。其中,谷物种植面积406884.06亩,增长2.81%;豆类种植面积43644.76亩,下降19.38%;薯类(鲜薯)种植面积80102.22亩,下降16.2%。油料种植面积96972.8亩,增长8.75%。蔬菜及菌类种植面积1501.4亩,增长26.19%。
全年全区粮食总产量68222.03吨,增长1.53%。分品种看,谷物产量48808.32吨,增长9.34%。其中玉米产量17078.53吨,增长19.7%;莜麦产量18492.61吨,增长19.7%。豆类产量4305.41吨,下降5%。其中大豆产量2678.18吨,增长2.1%。薯类产量75541.54吨,下降16.2%。油料产量8352吨,增长6.2%。蔬菜及食用菌产量3599.5吨,增长75.2%。
图8 2018-2022年粮食及增速
图9 2018-2022年油料及增速
全年全区猪肉产量2442.65吨,增长2.9%;牛肉产量834.31吨,下降23.7%;羊肉产量1054吨,增长4.4%;禽肉产量70.02吨,增长2.9%。禽蛋产量679.76吨,增长25.13%。牛奶产量8170.1吨,增长0.01%。全年生猪出栏31434头,增长4.5%。年末生猪存栏26460头,增长23.6%;全年牛出栏4914头,下降28.6%。牛存栏16722头,增长19.2%。全年羊出栏69492只,增长2.9%。羊存栏184639只,增长7.4%。全年家禽出栏68861只,增长74.2%。家禽存栏76343只,增长30.3%。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8551.9万元,增长3.7%。其中农业总产值54356.2万元,增长8.5%;林业总产值7284.1万元,下降27.4%;畜牧业总产值29073.9万元,增长10.3%;渔业总产值26.7万元,下降27.6%;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7811万元,增长5.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区原煤产量10790.3万吨,增长0.9%;洗煤 7528.5万吨,增长1.7%。发电量284.2亿千瓦时,增长43.8%。
表2 2022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产品名称 |
单位 |
产量 |
比上年增长(%) |
原煤 |
万吨 |
10790.3 |
0.9 |
洗煤 |
万吨 |
7528.5 |
1.7 |
发电量 |
亿千瓦小时 |
284.2 |
43.8 |
其中:火电 |
亿千瓦小时 |
240.45 |
63.2 |
风电 |
亿千瓦小时 |
43.75 |
-13.2 |
天然气 |
万 吨 |
5.41 |
0.9 |
高岭土 |
万 吨 |
|
|
硫磺 |
万 吨 |
|
|
液氮 |
万 吨 |
|
|
自来水 |
万立方 |
|
|
服务机器人 |
台(套) |
|
|
全区62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675.01亿元,增长3.2%。其中平鲁本区完成334.51亿元,增长22.7%,占全区规上产值的49.56%。其中34家煤炭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45.43亿元,下降3.3%;15家电力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4.07亿元,增长49.5%;13家非煤电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5.51亿元,增长32.4%。
全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8.1亿元,增长85.1%。其中煤炭行业实现利润164.47亿元,增长65.1%;电力行业实现利润16.82亿元,增长2144.7%;非煤电行业实现利润6.82亿元,增长441.2%。
全年建筑业总产值43737万元,增长1.1%。增加值7335万元,增长43.3%。
图10 2018-2022年全区建筑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 服务业
全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84.73亿元,增长1%。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29.61亿元,下降5.2%;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7.89亿元,下降5.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0.75亿元,下降5.8%;金融业增加值4.57亿元,增长6.2%;房地产业增加值5.97亿元,增长4.5%;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 6.07亿元,增长11%;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29.4亿元,增长6.1%。
图11 2018-2022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五、贸易
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5亿元,比上年下降1.9%。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9亿元,增长19.3%。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4.38亿元,下降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3.14亿元,增长0.2%。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28.38亿元,下降2.1%;餐饮收入额9.15亿元,下降1.2%。
图12 2018-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81.23亿元,增长11.6%。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67.21亿元,增长11.7%。
图13 2018-2022年区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速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7.24亿元,下降 33.3%;第二产业投资67.21亿元,增长22.8%;第三产业投资6.79亿元,下降5.5%。民间固定资产投资33.6亿元,下降5.3%。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2.1%。
图14 固定资产投资三次产业比重
表3 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速度
行 业 |
比上年增长(%) |
行 业 |
比上年增长(%) |
总 计 |
11.6 |
金融业 |
|
农、林、牧、渔业 |
-33.3 |
房地产业 |
-15.2 |
采矿业 |
-36.9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
制造业 |
-31.1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100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
95.3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615.4 |
建筑业 |
|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
批发和零售业 |
|
教育 |
-1.3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31.9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49.4 |
住宿和餐饮业 |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
产业投资增长13.8%,占完成总投资的90.13%。
八、财政金融
全年全区财政总收入73.57亿元,增长 59.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4.63亿元,增长46%。其中税收收入22.15亿元,增长59%。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6.44亿元,增长52.5%。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71亿元,增长16.7%;公共安全支出0.4亿元,增长40%;教育支出4.06亿元,增长10.9%;科学技术支出0.04亿元,增长227.4%;文化教育与传媒支出0.45亿元,下降10.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94亿元,增长36.9%;医疗健康支出2.25亿元,增长61.5%;节能环保支出1.17亿元,下降29.3%;城乡社区事务支出8.03亿元,增长225.2%;农林水事务支出5.26亿元,增长73.2%;交通运输支出0.83亿元,下降49.4%。
图15 2018-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增速
图16 2018-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及增速
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6.26亿元,增长17.8%。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68.59亿元,增长11.8%;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47.95亿元,同比增长58.4%;广义政府存款余额19.63亿元,同比增长1.5%。
全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2.12亿元,同比下降1%。其中:住户贷款14.41亿元,下降30.7%;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57.7亿元,增长10.9%。
表4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
指标 |
年末数(万元) |
比上年末增长(%) |
各项存款 |
2362575.09 |
17.8 |
其中:住户存款 |
1685888.02 |
11.8 |
其中:活期 |
358518.74 |
23.7 |
非金融企业存款 |
479468.8 |
58.4 |
其中:活期 |
411184.17 |
66.3 |
广义政府存款 |
196320.33 |
1.5 |
各项贷款 |
721150.12 |
-1.0 |
其中:住户贷款 |
144121.58 |
-30.7 |
其中:短期贷款 |
87431.37 |
-25.4 |
中长期贷款 |
56690.21 |
-37.6 |
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 |
577028.54 |
10.9 |
其中:短期贷款 |
101100.5 |
25.9 |
中长期贷款 |
473890.97 |
8.1 |
票据融资 |
2037.07 |
1.9 |
九、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39元,增长5.8% 。从收入来源看,我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53.21%、经营性收入占比20.74%、财产性净收入占比5%、转移净收入占比21.05%。
图17 2018-2022年全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30元,增长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中入工资性收入占比58.54%、经营性收入占比15.52%、财产性净收入占比6.86%、转移净收入占比19.0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92元,增长 6.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39.86%、经营性收入占比33.85%、财产性净收入占比0.34%、转移净收入占比25.95%。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23。
图18 2018-2022年全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
图19 2018-2022年全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
全年全区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843元,增长1.8%。按支出分类看,食品烟酒支出占比30.85%、衣着消费占比8.25%、居住支出占比20.84%、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比3.26%、交通通信支出占比13.21%、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12.56%、医疗保健支出占比8.44%、其他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比2.6%。
图20 全年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及构成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806元,下降0.8 % 。按支出分类看,食品烟酒支出占比29.6%、衣着消费占比9,84%、居住支出占比21.82%、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比3.22%、交通通信支出占比13.48%、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13.58%、医疗保健支出占比5.77%、其他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比2.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502元,增长6.3% 。按支出分类看,食品烟酒支出占比33.3%、衣着消费占比5.13%、居住支出占比18.94%、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比3.33%、交通通信支出占比12.67%、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10.56%、医疗保健支出占比13.67%、其他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比2.4%。
图21 全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及构成
图22 全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及构成
全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8 %,其中城镇为29.6%,农村为33.3%。(食品消费未剔除烟酒)
年末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5945人,比上年末增加1005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34276人,减少648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78687人,比上年末减少2472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0065人,增加2965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48622人,减少5537人。城镇职工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4060人,增加2896人。年末全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262人,比上年末减少297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38010人,增加1923人。其中享受工伤待遇244人,减少105人。年末全区共有1037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末减少125人; 8303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末减少849人。12人享受城市五保供养,比上年末增加6人;1136人享受农村五保供养,比上年末减少27人。
年末全区共有民政服务机构2个,其中养老机构1个,儿童福利机构1个。现有孤儿91人,比上年减少14人。供养特困人员92人,比上年减少5人。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本年高中阶段招生1049人,在校生3437人,毕业生990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914人,在校生2978人,毕业生825人;职业高中招生135人,在校生459人,毕业生165人。初中阶段招生1268人,在校生3534人,毕业生993人。小学招生954人,在校生8080人,毕业生1224人。其城区招生935人,在校生7946人,毕业生1224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招生428人,在校生2568人,毕业生1211人;乡镇招生19人,在校生134人,毕业生13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100%。
年末全区有气象台站1个。有专业综合地震台站1个,区级数字测震地震台网1个。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区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
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18个。医院7个,其中公立医院2个(1 个中医院,1个综合医院),民营医院5个(3个综合医院,2个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8个,其中乡镇卫生院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0个,门诊部(所)19个,村卫生室66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个,妇幼保健站1个。年末卫生技术人员1306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56人,注册护士652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95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46张,其中城市566张,农村180张。按常住人口算,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5.07张。
年末,区政府所在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73平方米,健身步道里程22公里。城区内建成全民健身场地311处,总面积34.7375万平方米,常住人口人均场地面积4.3平方米。其中全民健身路径89处、4140平方米;乒乓球场地(馆)77处、1.4317万平方米;篮球场(馆)57处、5.1781万平方米;足球场(7人制、11人制)5处、1.4912万平方米;羽毛球场(馆)27处、7658平方米;排球场10处、2916平方米;田径场9处、4.2万平方米;小运动场8处、2.9286万平方米;健康步道4处、5.18万平方米;小体育场3处、4.775万平方米;综合馆4所、1700平方米;健身房(含企业)5所、1576平方米;门球场2处、2377平方米;台球馆2所、160平方米;网球场1处、5100平方米;摩托车赛场1处、6.96万平方米;棋牌室7所、302平方米。
全区共有体育类协会2个(足球协会和太极拳协会);全民健身队21支,其中广场舞队17支;太极拳队2支;柔力球队1支;踢鼓秧歌队1支(常设)。全年共举办全民健身赛事9场。
十二、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全年全区耕地面积61290公顷。
年末全区煤炭储量74.6亿吨;高岭土储量175.55千立方米。
全年全区完成造林面积2533公顷(成活率85%以上),全部为人工造林。育苗47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999公顷。全区森林覆盖率%。封山育林累计4666公顷,零星植树35万株。全年全区新增绿化造林11.07万亩,小流域治理2万亩。
平鲁境内有铁路4条119公里;高速路2条102公里;国、省干线公路4条144公里;农村公路422条1691公里。
全区全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79,同比下降6.7%;优良天数331天,同比增加17天,比列达90.68%;PM2.5浓度2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8%;PM10浓度6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7%;SO2浓度1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2.2%;NO2浓度26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8.3%;CO浓度1.0微克/立方米, 同比下降16.7%;O3-8h浓度144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2.1%。
全区Ⅲ类水体比例达66.67%,II类水体比例达33.33%,全部消除劣V类水体。
全区城市功能区噪声昼间达标率为94%,夜间达标率为96%,与上年相比总体保持稳定。
全年全区危废处置量13232吨,医疗废物处置量47.56吨,处置率均达100%。一般固废企业达标率90.9%、基本达标率9.1%。畜禽粪污利用率达89%,卫生填埋5.8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100%。
年平均气温6.8℃。年降水量687.6毫米,年平均日照时间2789小时。
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13041.01公顷。其中洪涝受灾12282.63公顷,风雹受灾639.38公顷,受灾人口29474人,直接经济损失3597.5万元。
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4起,共死亡5人。其中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3起,死亡4人;煤矿行业事故1起,死亡1人。生产安全事故同比下降69.23%,死亡人数同比下降64.28%;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014%。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0089%。消防安全事故79起。
[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除注明外,所有增长或下降速度均为同上年相比较。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本公报部分数据由相关部门提供。
[3]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2019年及之前年份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进行了调整,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及增速均使用调整后数据;各产业增加值因没有不变价数据,增速仍用原数据。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9年及之前进行了调整,本公报中数据为调整后数据。